央行一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长债收益率与未来经济向好的态势将更加匹配

中国人民银行
央行指出,我国长债收益率在反映市场预期和宏观经济方面总体是有效的。今年积极财政政策的力度比较大,计划发行的政府债券规模也不小,发行节奏还会加快。债券市场供求有望进一步趋于均衡,长债收益率与未来经济向好的态势将更加匹配。

5月10日晚间,中国人民银行公布2024年第一季度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指出下一阶段稳健的货币政策要灵活适度、精准有效。

央行提到,将推动企业融资和居民信贷成本稳中有降,畅通货币政策传导机制,避免资金沉淀空转,坚决防范汇率超调风险,保持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基本稳定。

合理把握债券与信贷两个最大融资市场的关系,引导信贷合理增长、均衡投放,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保持社会融资规模、货币供应量同经济增长和价格水平预期目标相匹配。把维护价格稳定、推动价格温和回升作为把握货币政策的重要考量,加强政策协调配合,保持物价在合理水平。

持续深化利率市场化改革,发挥贷款市场报价利率改革和存款利率市场化调整机制作用,推动企业融资和居民信贷成本稳中有降。坚持聚焦重点、合理适度、有进有退,为普惠金融、科技创新、绿色发展等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提供有效支持。畅通货币政策传导机制,避免资金沉淀空转。

坚持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发挥市场在汇率形成中的决定性作用,综合施策、稳定预期,坚决对顺周期行为予以纠偏,防止市场形成单边预期并自我强化,坚决防范汇率超调风险,保持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基本稳定。持续有效防范化解重点领域风险,坚决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风险的底线。

在报告的专栏文章中,央行还强调,我国长债收益率在反映市场预期和宏观经济方面总体是有效的。

近年来货币政策逆周期调节力度较强,为债券市场平稳运行持续营造了良好的流动性环境;今年积极财政政策的力度比较大,计划发行的政府债券规模也不小,发行节奏还会加快。

债券市场供求有望进一步趋于均衡,长期国债收益率与未来经济向好的态势将更加匹配。

以下是第一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部分原文

内容摘要

今年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我国宏观调控力度加大,巩固和增强经济回升向好态势,经济运行中积极因素增多,动能持续增强,社会预期改善,高质量发展扎实推进,呈现增长较快、结构优化、质效向好的特征。一季度国内生产总值(GDP)同比增长5.3%,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同比转正,国民经济实现良好开局。

中国人民银行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强化逆周期调节,稳健的货币政策灵活适度、精准有效,为经济回升向好营造了良好的货币金融环境。

一是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年初降准0.5个百分点,释放中长期流动性超过1万亿元,并综合运用公开市场操作、中期借贷便利、再贷款再贴现等工具,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注重引导金融机构加强信贷均衡投放,为经济提供稳定、可持续的金融支持。

二是促进融资成本稳中有降。下调支农支小再贷款、再贴现利率0.25个百分点,继续推动存款利率市场化,2月引导5年期以上贷款市场报价利率(LPR)下行0.25个百分点。

三是引导信贷结构调整优化。设立5000亿元科技创新和技术改造再贷款,放宽普惠小微贷款认定标准,扩大碳减排支持工具支持对象范围,做好金融“五篇大文章”。

四是保持汇率基本稳定。坚持市场在汇率形成中起决定性作用,发挥好汇率对宏观经济、国际收支的调节功能,强化预期引导,防范汇率超调风险。

五是加强风险防范化解。健全金融风险监测评估,稳妥处置重点区域和重点机构风险。有序推进金融支持融资平台债务风险化解。强化金融稳定保障体系建设。

货币政策效果逐步显现。融资总量稳定增长,3月末社会融资规模存量、广义货币(M2)同比分别增长8.7%和8.3%,一季度新增贷款9.5万亿元。信贷结构持续优化,3月末普惠小微贷款和制造业中长期贷款同比分别增长20.3%和26.5%,民营经济贷款同比增长10.7%,均超过全部贷款增速。

融资成本稳中有降,3月新发放企业贷款加权平均利率为3.73%,较上年同期低0.22个百分点。人民币对美元汇率小幅波动,对一篮子货币稳中有升,3月末中国外汇交易中心(CFETS)人民币汇率指数较上年末上涨2.4%。

当前我国经济发展面临的战略机遇和风险挑战并存。全球经济复苏动能分化,发达经济体货币政策调整、地缘政治冲突等不确定性依然存在,国内经济持续回升向好仍面临诸多挑战。也要看到,我国经济基础稳、优势多、韧性强、潜能大,开局良好、回升向好是当前经济运行的基本特征和趋势,要增强做好经济工作的信心。

下阶段,中国人民银行将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中央金融工作会议和全国“两会”精神,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金融发展之路,加快建设金融强国,建设现代中央银行制度,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保持货币政策的稳健性,增强宏观政策取向一致性,强化逆周期和跨周期调节,加大对实体经济支持力度,切实巩固和增强经济回升向好态势。

稳健的货币政策要灵活适度、精准有效。合理把握债券与信贷两个最大融资市场的关系,引导信贷合理增长、均衡投放,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保持社会融资规模、货币供应量同经济增长和价格水平预期目标相匹配。把维护价格稳定、推动价格温和回升作为把握货币政策的重要考量,加强政策协调配合,保持物价在合理水平。

持续深化利率市场化改革,发挥贷款市场报价利率改革和存款利率市场化调整机制作用,推动企业融资和居民信贷成本稳中有降。坚持聚焦重点、合理适度、有进有退,为普惠金融、科技创新、绿色发展等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提供有效支持。畅通货币政策传导机制,避免资金沉淀空转。

坚持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发挥市场在汇率形成中的决定性作用,综合施策、稳定预期,坚决对顺周期行为予以纠偏,防止市场形成单边预期并自我强化,坚决防范汇率超调风险,保持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基本稳定。持续有效防范化解重点领域风险,坚决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风险的底线。

专栏 4 如何看待当前长期国债收益率

长期国债收益率是作为金融市场定价基准的国债收益率曲线的重要组成部分,市场关注度一直较高。2024 年一季度,长期国债收益率出现下行,10 年期国债收益率从年初的 2.56%下降至 2.29%,30 年期国债收益率由年初的2.84%下降至2.46%,分别下行27个和38个基点。长期国债收益率主要反映长期经济增长和通胀的预期,同时也受到安全资产缺乏等因素的扰动。

从宏观层面看,我国经济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改变,经济基础稳、优势多、韧性强、潜能大,未来较长时期仍将保持合理增速。当前,随着疫情防控平稳转段和前期宏观经济政策效果逐步显现,经济回升向好的趋势也在不断巩固。2023年,我国实现了5.2%的经济增长,2024年一季度继续保持5.3%的较高增速,开局良好,近期 PMI、投资、出口等经济指标和社会预期还在改善。这些因素都将支撑长期国债收益率总体运行在与长期经济增长预期相匹配的合理区间内。

从微观层面看,市场缺乏安全资产对长期国债收益率也产生了影响。一季度,银行、保险等机构出于“早买早收益”的考虑,资产配置需求集中释放,投资者无风险资产需求也在上升,债券市场投资的需求相应增多。截至3月末,开放式公募债券基金规模5.7万亿元,较去年同期增长了36.3%。特别是,部分机构为增厚债券投资收益拉长投资久期,对长期债券的需求增加。

一季度,银行间债券市场20至30年期债券成交8.9万亿元,同比增长约5倍,其中,农村金融机构交易规模占银行间债券市场比重为24.8%,较上年同期上升约10.5个百分点。4 月下旬以来,长期国债利率有所回升。4 月末,30年期国债到期收益率已回升至 2.5%以上,债券市场供需关系边际改善。理论上,固定利率的长期债券久期长,对利率波动比较敏感,市场投资者会更为关注长期债券投资的利率风险,坚持审慎理性的投资理念,防范投资行为过于短期化可能带来的损失。

我国长期国债收益率在反映市场预期和宏观经济方面总体是有效的。近年来货币政策逆周期调节力度较强,为债券市场平稳运行持续营造了良好的流动性环境;今年积极财政政策的力度比较大,计划发行的政府债券规模也不小,发行节奏还会加快。债券市场供求有望进一步趋于均衡,长期国债收益率与未来经济向好的态势将更加匹配。

来源:中国人民银行

风险提示及免责条款
市场有风险,投资需谨慎。本文不构成个人投资建议,也未考虑到个别用户特殊的投资目标、财务状况或需要。用户应考虑本文中的任何意见、观点或结论是否符合其特定状况。据此投资,责任自负。